十里洋场是上海哪里?
十里洋场,是指旧上海租界区域,即北起静安寺,南至南京东路,东到中山北路,西到石门一路的地块,约3.2平方公里。 这里的“里”,不是计数的单位,而是过去上海的里弄住宅的简称。由于当时的上海租界地区人口密集,居住条件恶劣,所以用“千里”来形容,其实是指很远的意思了。 1854年,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和清政府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开放了江南沿海的宁波、杭州两府。英国人随即在上海设立了总领事馆,并利用各种手段侵占了上海周边许多土地。他们先用重金贿赂了地保,又通过签订不平等的条约,从清廷手里拿到了这些土地的开发权。然后,英租界、美租界的界线便由此确定下来。 之后,德国、法国也相继来了这虎口夺食。1860年和1861年间,法军先后攻陷了广州和北京,迫使清廷分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及《中法新订协定了》,将广州河湾(白鹅潭)及毗邻的黄埔地区划为租借区。
而德租界的范围是由1898年签订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所确定的,在胶州湾附近由山东巡抚袁世凯辟出的一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由于此地在租界中属于较晚设立的,所以就紧挨在美租界旁边。 因为这四个国家各自占据了一块地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它们统称为“洋泾浜租界”或“洋泾浜”,而将这块地域上的所有房屋一律称之为“洋房”(今黄浦公园一带)。这里除了有各国的大使馆之外,还有很多洋行、工厂等,因而十分繁华。 至于“十里洋场”这个说法的来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据说在1857年的小刀会起事中,清兵在洋人面前表现得十分无能,以至于让英国派往中国的军舰大胆地开到苏州河边,直趋光复路(静安寺至南苏州路的古道),并且一直开到设在公共租界里的江海关大门前大炮台(今北京西路南苏州路口)。这一下可吓得清廷大员们魂飞魄散,赶紧调动绿营去保护。结果,清兵一走到光复路上,就见洋枪洋炮直指自己的面门;再往前走了两步,洋人的大炮就狠狠地轰了过来……从此,光复路就成了一条禁地。因为怕再惹祸,清兵们再也不敢轻易踏入这条道路半步。
由于光复路和公共租界的英租界、法租界、德租界都连接在一起,所以当时人就称它为“十里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