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指什么生肖?
子鼠 (子时,23~1点) 子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就像一天中的第一个小时一样重要。古人认为在子时的时候,太阳刚刚升起,万物始生,所以这时候老鼠最活跃,也是它在夜里最后一个时间段的寻食活动。因此“子”字形如老鼠的样子,下面的一短横,即象形老鼠弯曲的身体;上面的部分,象形的是夜晚的天空和月亮。整个字像夜幕刚刚降临,一只老鼠出来寻找食物,这是“子”字的本义。 “子”是汉字的重要部件之一,“子”的字形变化很大,但是每一个变化的字形都离不开“夜、鼠”这些要素。比如“仔”“字”“籽”“紫”“孳”…… “子”是个多音字:[zǐ] [zì] [zuō]。读作[zuō]时,这个字常组成词组“子公司”或“动物园”等;读作[zì]时,多是名词或形容词,或者用在词尾表示人称代词的词性。读作[zǐ]时,大多是文言语气词,或是表示赞叹的副词。
丑牛(丑时,1~3点) 牛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把牛用来拉车、耕田以及祭祀。《礼记·祭统》中有记载:“天子社稷皆太牢而祈岁祈康。”意思是说天子的宗庙里要用全牲作为祭祀品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里的“太牢”就是用猪牛羊这三样肥壮的牲畜做成的祭祀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三牲礼。 “丑”字上面的一点,代表燃起的香火;中间的一竖,代表祭祀所用的桌子;下面部分的弯钩,象征供上的三牲。这个字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人们在“丑时”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景。 “丑”字除了本义外,还有引申义,比如古人把“恶”念做“zuó”,意思是憎恶、讨厌的意思,在这里“丑”有相同的含义。“丑”的繁体字写作“醜”,古文字中“醜”下面是个“酉”字,意思就是和“酒”有关的事情让人反感、讨厌。
寅虎(寅时,3~5点) 虎,在古代又称“寅虎”。传说老虎是阴差阳错投胎为兽的。古书中说它:“状如猫而有须,大如狗,青色。” 东汉班固所著的《白虎通德论》中说:“虎者,阳类也,故尖长面目”、“虎能破玉,而身体锐利,爪坚刃疾。” “寅”字下面的一横,像是一只平伸的手臂;上面的“广”字,像是一座房屋。整个字意为:一个人躺在房屋里(睡觉),手却放在胸口上(害怕),就好像看到了老虎而感到恐慌。
卯兔(卯时,5~7点) 兔子喜欢白天休息,夜间觅食。所以古时常用鸡鸣报晓,看兔置窝,判断时间。 “卯”字像一根根的柱子支撑着屋顶,其中两根短刺,似有似无,暗示了天边隐隐约约的朝霞。“卯”的本义就是指天空刚露出曙光,也就是黎明时候。 除本义外,“卯”字还指地支的第四位,并由此引出流年太岁、五行八卦等相关内容。 因为兔子喜欢在夜里跑动(觅食),所以在神话故事中,常常将兔子与光明、生命联系在一起。例如月宫里的吴刚,因伐桂不成,每临中秋便遭天帝谴责,仅允许他居住在月宫的门口——广寒宫。只有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才准他踏入宫门一步。但吴刚总是忘乎所以,在晚上就出来溜达,结果一不小心就跑出了月亮,落到凡间变成了一只白兔。
辰龙(辰时,7~9点) 龙在现实中并不真实存在,但却是中华民族图腾的象征,有着神奇的想象。关于龙的形态,史籍中有这样的描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虾,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兔。”也就是说龙同时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 “辰”字的下面部分像个立体的“人”字形,上面部分像是两列平行的人字,这形象地表现了早上八九点钟太阳徐徐上升,光线穿过树林的景色。 除本义以外,“辰”经常用作计算时间单位,如“辰刻”(早晨七点到九点)。
巳蛇(巳时,9~11点) 相传蛇没有脚,因而走路的时候,必须不停地蠕动。所以古人用“已”代指蛇,并用“巳”字表示走路的“走”字头。 《集韵》中有言:“巳,止也。”即意思是指蛇停下来,不动了。《论语·述而》中有言:“子曰:‘休矣!’遂去。”其中的“巳”就是停止的意思。
午马(午时,11~13点) 马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七,与第十个地支“未”相呼应。 许慎的著作《说文解字》中记载:“午,牡牛也。”意指午时的太阳像雄赳赳气昂昂的公牛。 “午”字下面一个“羊”字,“午”字上面部分像是用绳子系着的羊。整个字的意思是在中午时分,牧童牵着羊在散步。
未羊(未时,13~15点) 未时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而这个时段也是牧羊人最辛苦的时刻——要赶着羊群到水草丰盛的地方吃草。当然,羊在这时也是最贪吃的。 “未”字上面是“艹”字,下面是“味”字,合起来就像是野草填满嘴里的样子,正应了那句谚语:“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中如火烧,农家每日难吃饱。”所以古人在此时刻,并不是很乐意干活儿。 除本意外,“未”还指地支的第六位,并以此引出相关计算法则。
申猴(申时,15~17点)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畜》中对“申”的解释是:“申,身也”。意思是说“申”是身体的意思。 “申”的字形是由一个“日”字和一个“身”字构成的。如果从“身”字去解释“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