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是不是都很有钱?

余含语余含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整体上看, 北京确实是一个高收入群体占比很大的城市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北京的低收入群体是什么情况——按照北京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来计算,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千8的,属于低保范围,而2015年这个数字是1493元/月(这个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也就是说, 月入不到两千块的家庭占了全市家庭总数的6%,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是这样的: 这么看来,说北京是“穷得干干净净的大佬居多、有钱得很体面的人也有特别多”似乎也没错……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先说一下我的结论: 在北京,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处在“饿不死撑不饱”的状态,中高收入家庭则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和非常体面的生活质量。

为论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我们可以来看看两类家庭的支出结构是否相同,如果开支重点不同那就说明这一点。 以一个家庭一个月一千块的最低生活费为例, 吃(三餐)700块 / 人 * 3人=2100元, 穿(衣服+日用品) 200块/人*3人=600元, 住(水电煤+手机费+网费)500元, 行(公共交通)50元 / 人·月×3人=150元, 余下的200块作为其他开支。 如果这是一个贫困家庭,那么200元的其他开支可以省出来给小孩子买些学习用品或零食之类; 如果这是一户普通家庭,那么这200块就得用在电视机顶盒、健身卡、化妆品、宠物粮等等上面了; 而如果有余钱的话,也许可以换个大一点的房子,或者换一台好一点的电视。

其实,无论对于一个低收入家庭来说,还是对于中高收入家庭而言, “吃饱穿暖有学上”“睡得好身体棒”都是最基本的诉求, 只是到了中高收入阶层, 可以选择的品牌和品类就会丰富很多,比如同样是在超市里买菜, 贫困家庭的首选一定是价格最实惠的菜摊,而中高收人群体就更倾向于新鲜、品质好的超市品牌。

与其说是消费水平的差异导致了视野的不同,不如说是因为起点不同导致的前行的路本来就不在一条道上。 高收入群体在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时,并不会刻意去看一眼身后那6%的“弱势群体”, 而这6%的群体也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眼前的苟且就是别人的诗和远方。 彼此都不在同一个阶层,谈论任何问题都没有意义,不是吗?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