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好科技孵化器?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科技孵化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建园历史和培育模式对各地建立和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987年,为响应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始建设,软件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正值国际软件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等都出现了“硅谷”。作为与硅谷齐名的中国“硅谷”——中关村软件园,其初期的发展是依托于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地区的大批科研院所的。这些院所大多拥有较为丰富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但缺乏资金和市场意识,而软件园可以提供资金和市场机会,双方各取所需,形成共同发展。 软件园采取的是“官助民办”的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在于调动政府、大学和企业的积极性。在初期,由于政府投入不足,且主要发挥规划和指导作用,园区内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大学的科研优势发展而来的,因此大学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称之为核心都不为过。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大未名集团。当年北大为了支持软件园的发展,专门设立了未名公司,由清华紫光集团、北大校办企业和一些金融机构共同投资成立。未名公司的主营业务就包括计算机软件开发及信息系统工程,正是基于此,北大地缘邻近的科研机构得以迅速聚集起一批IT公司和研发人员,逐渐形成了以IT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而除了这种官助民办的思路外,软件园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它真正做到了使各类要素资源充分自由流动,形成一个高效的运作机制。
首先,它是开放的。一方面对外部企业开放,只要有合适的项目就可以入园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内部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放,只要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方向,就有机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其次,它是一个生态体系,各种要素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如资金可以灵活进出,既可以通过政府投资,引进国外风险资金,也可以为企业融资上市。又如人才,既能通过特殊人才引进机制从海内外吸引高层次人才,也可以通过园区的培训机构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所以才能形成像英特尔、微软等国内外著名企业,以及阿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领军企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