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优势有哪些?
中国经济的优势在于,我们同时具备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什么是后发优势? 这个概念的提出源于经济发展理论中著名的“后发追赶”假说。这个假说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顶皇冠,由美国学者罗默于1986年提出。罗默证明,一个经济若要加速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依靠要素投入(包括人力和资本)的增加,而是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 而技术进步又可以通过后发优势来实现。所谓后发优势,就是可以利用他人在技术创新上的成果,无需进行原始性创新就能实现经济增长。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追赶,既不需要付出高昂的创新成本,也没有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经济的腾飞正是得益于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走的是前苏联的老路,通过大量要素投入,实现了工业化,但代价是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和政治成本。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也激活了企业的创造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落后就要挨打,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加大R&D投入,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才有可能抢占市场先机。于是,我们看到了华为、中兴、百度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也看到了高铁、核电、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核心技术突破带来的经济效益。正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们既赶上了发达国家,又拥有了比较优势。
什么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概念源于亚当斯密的伟大著作《国富论》。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国内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一个国家就可以通过贸易获得收益。 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人口多,劳动力便宜。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那么受欢迎?因为我们可以用较少的要素投入,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比如,别人用1个工人一年做10件衣服,我们用1个人做20件甚至更多的衣服,我们的产品质量可能还比别人更好,这就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另一层含义还在于它揭示了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谁从国际贸易中获益了呢?不仅是企业,也包括劳动者。我门用较为便宜的要素(劳动力或土地等)投入到国际市场中去,赚取外汇,提高了国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因为贸易的顺差,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后可以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
第一,产业体系完备。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国内产业涵盖钢铁、机械、石油化工、汽车等众多行业,产业链完整性优势十分突出。国内完整的产业体系构建起了全球最大的供应链网络,在众多制造业垂直领域具有极强的生产能力,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世界工厂”地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外国家面临供给能力不足问题,生产端严重受损,各国不得不加大自中国相关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采购和进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4月我国汽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在出口总额的占比分别为6.3%、42.2%和30.6%,和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0.5、0.8和1.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配套能力强。全球供应链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多级供应商体系,在供应商选择方面不仅关注供应品质,还关注能否实现低成本快速供应。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企业积累了丰富的产业配套经验,企业分工更为细化,产品加工配套较为精准,供应商体系逐步完善,形成高效协同的配套网络体系,使得我国产业在成本、交货周期和可靠性等方面具备较强优势,获得境内外企业的高度认可。在国内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全面复产复工的带动下,国内企业生产效能发挥到极致,快速满足了境内外企业订单需求,提高了我国产业竞争力。
第三,创新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供给能力由过去侧重依靠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优势转变。201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21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达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0.0%,比上年度上升0.8个百分点。
第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全面优化国内营商环境,简政放权、负面清单、金融支持等政策落地实施,推动国内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创新和经营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指标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比上年度大幅上升15位。国内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包容性,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国外中高端制造业不断加大在国内的投资力度,推动我国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促使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对外贸易持续转型升级增添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