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属五行属什么?
《说文》“珍,宝也”。 本意为美玉、珍宝;引申为珍贵、珍视之意,如:珍重(重视)、珍爱;又指珍奇或贵重的物品,如:珍宝、珍品。 甲骨文字形为“王”“止”会意字,本义是王乘车至某地停止之意,表示帝王的行程有定时,不可随便到达某一地方。
金文字形与甲骨古文相似:“王”“止”两字相叠而加一竖笔作为辅助结构——这一竖笔既表示此为王车的车轮之轴,又暗寓车行走不停之意。 篆文中“珍”字的字形承自金文并略有变化:中间一横改为“王”头,上下加短横,使整个字形像一辆马车停下了样子。 隶书楷书由篆书演变而来,“珍”字的字形则更接近于篆书的写法了,中间的一横变为“王”头,上面一横变成一横折,下部添两点作脚,成为今天的“珍”字。 而到了小篆时期,“珍”字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中间仍为一“王”头,上横仍为一横折,下面多了一撇。
“珍”字的构型源自马车出行时车轮之轴,这既是实指也是虚喻,因为古人视轮轴为车的中心所在,以之为车之魂魄,所以“珍”既有珍惜爱惜之意也有珍视贵重之意便不难理解了。
再来看《说文.贝部》中“珎”字: “珎,宝也。从贝丞声。读若尘。臣贞切” 从其偏旁我们可以判断出“珎”也是一个会意字,但该字在“贝部”却无收录。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因为《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末年,而东汉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典就是许慎的老师卫恒所著的《四体书势》,在这本书里,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汉隶的八体,其中有一体名称为“丞体”——即蚕头燕尾的隶变书写方式,而这一隶变方式正是今天篆隶转换的主要标志之一。
由此我们可知,《说文·贝部》之所以未收“珎”字是因为《说文》在成书前已将该字的内容概括入《四体书势》一书之中,而《说文》编撰者许慎将这一内容直接化简到与其相近的另一个会意字“珍”中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说文》中的“珍”字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兼体——“珍”兼代了“丞”字。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
1.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缘故,导致汉代以前的史学古籍大量遗失,以至于西汉末年的司马迁和东汉初年的班固撰写《史记》及《汉书》时只能参考一些口述资料来进行补遗工作,而在这些口口相传的古籍当中不乏一些因讹传误的字词现象存在,比如“玺”与“印”、“章”与“信”等等,而这些字词在后世都得到了纠正,唯独这个“丞”却没能得到纠正,这就造成了“珍”和“珎”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字体风格和释义用法。 2.由于这两个字的形体相近且读音相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区分使用,这也导致了这两个字在不同语境下产生了不同的含义,从而形成了如今大家看到的这种现象:在古文中可以通用的两个字(包括繁体和简体) 在现代汉语中却有截然相反的意思……
3.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