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是透明的吗?
我爹17年去的贵州,说是搞光伏发电,给村里发电的。开始说好的建电站,结果到了现场就是拉电缆。说好了每年多少收益,结果到年底就几百块。而且这活儿还就他一个人能干,当地没人会搭支架和安装设备。所以从20年开始他就一直在忙。
20年的时候疫情刚爆发,我在武汉,我爸妈在贵州,那时候害怕得不得了。还好有他在,开车千辛万苦送了我妈和我回去。 后来疫情缓和后他又要去贵州,我当时怀孕了,不让去。他就自己去了,当时他说那里已经复工复产了。
今年正月的时候又收到他的微信,说他现在在贵阳隔离,因为从江苏回来。我问他为什么从江苏回贵州还要经过武汉?他说当时在苏州,准备回江苏,但是江苏那边的高速封了,只好先回武汉,在武汉酒店隔离之后才到的贵阳。
他跟我说起贵州那些扶贫项目,说真的是劳民伤财。好多项目钱没给老百姓,反而让农民贴了钱。他说很多农民把家里养的猪、养的羊拉出去卖,把钱拿出来做扶贫项目,真的觉得好笑。
我不知道这些资金最后都流向何处,我只希望我的父亲平安,不要再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社会主义和谐而辛苦奔波了。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没有多大的文化,但一直教育我要做个善良的人。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工作,专门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公益事业捐赠信息公开办法等政策法规,对信息公开的原则、内容、形式、时限以及监督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不断加大扶贫开发信息主动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一是及时公开重大扶贫政策。2014年,我们在门户网站上开辟了“重大政策”专栏,在全国范围遴选24个贫困县,开展扶贫开发重大政策试点工作,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县的典型经验,为其他地区落实扶贫政策提供借鉴。二是主动公布扶贫资金使用情况。2015年,我们首次在门户网站上公布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结果显示明细,对2015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情况进行了解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大力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各地普遍建立“扶贫项目月报告、扶贫资金月公示”制度,及时将扶贫项目和资金情况向社会公开,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从实际效果看,一些群众反映扶贫政策落实中存在打折扣或执行走样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扶贫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成效,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扶贫开发宣传工作的意见》后,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宣传工作意见,把公开透明、注重舆论监督作为加强和改进扶贫宣传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切实解决好信息公开不及时或不到位的问题。